在社会工作师的专业领域中,实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医务、公共卫生、企业及农民工社会工作等特定领域的服务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这些领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帮助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生们在24年的考试中准确掌握相关考点,本文将聚焦【考点55】医务社会工作实务、【考点56】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常用方法、【考点57】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社会工作常用方法、【考点58】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考点59】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服务以及【考点60】企业社会工作的常用技术等易混易错的关键点进行深入解析。通过对这些关键考点的梳理和学习,考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而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有效地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受助群体提供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服务。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慢性疾病与长期照护的社会工作
①糖尿病
A.需求分析:a.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和适应;b.提升自我管理能力;c.心理情绪支持;d.家庭支持网络重建;e.出院康复照护。
B.服务内容:a.医疗适应:提高治疗依从性;b.疾病认知:矫正不足和偏差;c.心理情绪支持;d.提供资源、解决困扰、提供服务;e.患者自我管理、家属照护、链接资源。
②心脏病
A.需求分析:a.疾病认知、医疗适应;b.心理情绪支持;c.家庭支持网络重建;d.出院康复照护。
B.服务内容:全面服务:医疗适应、疾病认知、心理情绪支援、家庭支持网络重建、出院康复照护、提高治疗依从性、缓解压力。
③终末期肾病
A.需求分析:a.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和适应;b.情绪支持;c.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重建;d.处理多种损失(经济、独立性等);e.姑息治疗及临终关怀。
B.服务内容:评估诊断、咨询教育、危机干预、临终关怀、康复的辅助、团队合作、政策倡导。
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A.需求分析:a.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和适应;b.心理情绪支持;c.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重建;d.出院康复照护。
B.服务内容:促使患者依从治疗;医疗适应、疾病认知、心理情绪支持、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重建、出院康复照护;疾病的预防、教育及患者权益倡导。
(2)妇女儿童医务社会工作
①妇女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
A.需求分析:a.疾病适应;b.心理调适;c.经济问题;d.情绪问题;e.家庭问题。
B.服务内容:a.协助了解病情与治疗计划,鼓励配合治疗,增强信心;b.疏导患者及家属的情绪;c.转介病友或志愿者,协助适应;d.通过病友团体提供社会支持;e.协助医疗费用的减免及申请资源;f.普通育龄妇女的咨询、倡导服务。
②儿童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
A.需求分析:a.照顾者较高程度的焦虑等心理反应;b.夫妻关系障碍;c.家庭经济负担过重。
B.服务内容:
a.帮助患儿适应医院环境和治疗过程,降低恐惧感,如游戏治疗、艺术治疗,协助适应,缓解因疾病产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
b.帮助照顾者恢复正常功能,处理情绪问题和家庭关系,提升照护能力,整合资源减轻压力,建构支持系统。
(3)急诊室的社会工作
①需求分析
A.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需求:a.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恐慌,压力大,焦虑、抑郁、恐惧;b.急诊医护人员无暇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情绪变化。
B.医疗团队及其成员的需求:应对各类突发疾病和事件时,生理与心理同时承受极大挑战,难以顾及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
C.急诊管理的需求:a.医院资源有限,不能接待的需转介至其他部门或医院;b.对特殊的患者(如无人陪伴者),需要提供基本生活支持并联系社会资源,提高效率,提升急诊室服务的品质。
②服务内容
a.支持患者及其家庭:进行心理辅导、哀伤辅导等服务,关注心理、社会需求,缓解心理危机。整合社会资源,协助其接受救治;关注家属情绪,舒缓压力;帮助获取社会资源与支持。
b.配合医护人员的急诊救治工作:提供患者相关信息;提供心理辅导支持性服务,帮助其克服情绪低落带来的工作倦怠。
c.协调急诊管理:评估患者信息、甄别身份,链接资源并协助相关部门协调关系、构建医患沟通良性渠道、发现并预防急诊医疗纠纷等。
(4)肿瘤治疗康复、舒缓疗护及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①需求分析
肿瘤/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主要心理社会需求包含经济、情绪、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福利政策咨询、出院安置、喘息服务、临终关怀等方面。
②服务内容
a.经济资源协助。b.情绪心理辅导。c.协调医患沟通。d.社会福利咨询。
e.出院安置计划。
f.家属及照护者的支持性服务,提升照护者的能力和提供喘息服务等。
g.临终关怀,整合资源和信息,评估身心社会需求,提供支持性和适当性的照护服务方案,维护其生命品质,强化个人与家属面对死亡的能力。
h.哀伤辅导,协助进行预期性的哀伤处理,合理时间内表达正常的悲伤,提升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1)行为干预
①多阶段优化策略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通过筛选、优化及证实三个阶段,达成对服务对象行为干预方案的制定、完善和应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不良健康行为干预,如吸烟、肥胖、慢性病、抑郁症、酒精与药物依赖等。
②知识、信念、行为模式
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3个连续过程,即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健康需求、行为条件和行为场景,针对其健康知识、信念,采取相应服务促成其健康行为。
③健康信念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采取某种健康行为需要具有对疾病严重性和易感性、行为益处、行为障碍及自我效能等方面的认知。即要求公共卫生社会工作重点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层次,帮助服务对象树立疾病与健康相关的信念,了解疾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培养其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的自信,克服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而采取积极行动。
(2)健康促进
①健康促进模型
该模型指出影响健康促进的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和经历、行为认知和情感、人际关系和环境三个方面。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既要注重个体的健康教育,也要重视支持环境的创造。
②多理论模型
模型不仅分析影响开始健康行为改变的因素,更侧重分析影响该改变持续的因素。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其用于个体、群体和社区,以解释和预测一次性和长期的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促成持续性健康行为。
③格林模型
由社会诊断、流行病诊断、行为和环境诊断、教育学和组织学诊断以及管理和政策诊断五部分组成。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该模型,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个人、家庭、组织及社会因素,并制定应对策略。
(3)社会营销
社会营销是一种以受众为目标的方法,目的是促进期望的行为或拒绝不想要的行为。核心理念是营销社会观念,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营销影响服务对象,让他们自愿地接受健康行为,拒绝、改变或放弃某种不健康行为,从而促进个人、集体和社会整体健康。
①市场细分:准确识别和区分服务对象。
②公共关系营销:维持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③品牌建设: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与社会信任的建构和管理过程。
(4)社会倡导技术
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倡导技术,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起复原力、力量、希望和成功,并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即有人关心他,并且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
①代表:明确自己的角色,表达服务对象的利益,侧重于发声。如采取公众演讲、政策建议、服务报告、影像发声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②影响:干预对服务对象利益产生破坏的因素,侧重于改变。③自我倡导:有着共同需要和问题的人联合起来组成团体,以更好地处理这些需要和问题。通过赋权、增能、意识唤醒、支持等方法帮助有共同需求的服务对象,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技巧来解决共同的问题。
(1)针对慢性疾病与长期照顾者的常用社会工作方法
①个案管理:社会心理评估、压力管理和治疗依从性管理;
②小组工作:沟通技能训练、健康教育。
(2)急诊室常用的社会工作方法
①常见问题:应激障碍症、心理-社会反应、哀伤;
②主要方法:社会心理评估;信息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出院安置;转介。
(3)肿瘤与舒缓疗护社会工作方法
①舒缓疗护的方法
a.协助病人及其家庭参与服务计划,提出问题,做出决策,以澄清需求并排列出重要事项。
b.获取信息和资源。
c.调解家庭问题并提供支持,协助满足需求、处理想法和感受。
d.协调并组织协助病患的个案会议,让家庭成员一起表达他们的需求、关注点和愿望。e.提供转介服务,帮助患者和家庭获得社会支持和帮助,同时协助照护者得到休息的机会。
②预防与缓和医疗纠纷的常用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把“任务”作为干预的核心,强调案主的自身优势与潜能。
方法:调查研究、完善预防机制、协助患者及其家属情绪心理的适应、及时向医疗团队提供必要的与患者相关的社会心理评估信息、积极促进医患纠纷双方有效畅通的沟通。
(1)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2)职工心理健康辅导与情绪管理;
(3)职工素质提升(合法权利维护增权、参与职业教育、激励职工工作);
(4)职工安全与健康(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受伤员工提供援助、争取补偿、社区康复);
(5)组织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6)职工的工作生活平衡与家庭辅导;
(7)劳动关系协调;
(8)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
(9)困难群体关怀;
(10)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①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强,不稳定;②农民工职业地位低,收入少;③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2)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内容
①协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a.提供职业信息,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农民工的就业渠道;
b.帮助农民工建立支持网络;
c.协助改善生活环境;
d.丰富业余生活
②促进政策制度的完善及有效实施:
a.链接相关资源,搭建沟通桥梁;
b.提升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内容
①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与需求
a.生活问题:农民工子女需要有一个适合其居住、学习与生活的环境。
b.学习问题:有时候农民工子女会面临辍学或无书可读的局面。
c.家庭问题:农民工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业,很少沟通交流,有时采用粗暴放任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互动方式需要改善。
d.社会交往问题:农民工子女接触到的人基本局限于父母和同学,很难真正融入所居住的社区与城市中。
②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
A.介入目的:解决生活与学习问题,改善其家庭互动方式,增强改变能力与自信心,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氛围,在政策层面倡导有利举措。
B.介入目标:
a.生活方面,寻找可替代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满意的生活场所。
b.学习方面,寻找适合匹配的接收学校和班级,提高其学习成绩。
c.家庭方面,建立新型健康的家庭互动方式,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次数,并教会双方沟通的技巧与倾听的重要性。
d.社会方面,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与接纳。
(1)职工协助方案的技术
①压力管理的技术:压力认知、情绪分析、问题分类、心理疏导、构建支持、放松训练以及自我冥想等。
②心理辅导的技术:压力评估、环境管理、关系确立、面谈接待、倾听反应、同感共情、洞察分析、沟通表达、觉察自省、关系处理、投射分析以及催眠治疗等。
③物资援助的技术:链接现有政策资源以及就业援助,如低保救助、残疾人补助、大病医疗救助、特困救助、教育救助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
④危机干预的技术:快速反应、及时处理、限定目标、植入希望、心理支持、潜能激发、自我控制、安全约定等。
(2)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
①以自我了解、社会分析、信息统整为主的特质因素取向规划技巧。②以真诚同理、自我探索、自我抉择、自我实现为主的个人中心取向规划技巧。③以结构性访谈、投射技术、未来自传、分类组合卡为主的心理动力取向规划技巧。④以沟通、分析、合成、评估和执行为主的行为取向规划技巧。⑤以教导示范、想法列述、自我监控、行为推论、心理测验为主的认知行为取向规划技巧。
(3)职业社会康复的技术
协助受伤或患病职工恢复社会功能,包括以下四方面:
①职业咨询:求职动机激发、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技巧。
②职业评估:对职工兴趣、个性、气质、价值观、态度、体能、耐力、学习和工作适应性的评定。
③职业培训:技能训练、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④就业指导:针对职工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就业咨询、模拟招聘、教学参观、经验交流会等。
(4)劳资协调的技术
①劳动保障监察:了解、分析和评估企业是否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并就相关的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②协助企业落实劳动保障监察的相关规定:如关于劳动保障监察的措施、程序,保护企业劳动者权益。
③协助劳动争议处理:发挥社会工作者第三方立场的优势,调解劳资双方的争端,化解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维护处于困弱地位的职工利益。
④紧急情况的危机干预。
⑤信访接待与处理:对信访事件进行登记并区分类别,监督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进度,研究企业的信访情况,并提出完善建议和改善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通过本文对24年社会工作师《实务》中级易混易错考点(九)的详细梳理与分析,我们再次强调了医务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企业及农民工社会工作等领域在当前我国社会服务系统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并掌握这些领域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对于提升社会工作师的整体实务能力,以及优化服务效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强烈建议考生们不仅要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对这些考点的理论掌握,更要注重提升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最终目标是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促进受助群体的福祉和社会整体的和谐进步。希望本文能为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祝每位考生都能在即将到来的考试和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