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大全 > 正文

2020年(秋)中学《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

全国 · 2020.10.05 09:11
218

  一、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我们国家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把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创新要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更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把教师从“道德偶像”和“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以一个平等的、有成长经验的人的角色来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

  因此,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另外,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5.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系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热点资讯 更多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全国 · 2024.11.06 18:02
17
考生注意!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报名与考试时间已定
全国 · 2024.09.18 18:20
592
更多
系统课
202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1v1面试提分班灵活安排实战模拟
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