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个性
(一)个性的结构
包含有三个彼此紧密相连的子系统,它们是个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3.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
(二)个性的特性
1.整体性
2.开放性
3.稳定性
4.独特性
(三)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时期
(四)幼儿个性的发展
1.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认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方面。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ƒ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2)自我体检的发展
(3)自我调节的发展
3.幼儿气质的发展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
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教育措施:
胆汁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多血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岁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粘液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抑郁质类型的儿童:要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4.幼儿能力的发展
(1)能力的特征
(2)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ƒ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③出现了主导能力(优势能力 )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④智力发展迅速。
5. 幼儿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
(1)性格的特点
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惯常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ƒ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3)婴儿性格的萌芽
(4)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喜欢交往;ƒ好奇好问;④模仿性强;⑤好冲动。
(5)幼儿期性格的发展
(6)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遗传的作用‚家庭的影响 ③幼儿园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1.亲子关系的含义
2.亲子关系的类型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3.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4.依恋的发展过程
(1)依恋形成的标志
(2)依恋的形成阶段
鲍贝尔把提出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3)依恋的类型
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C型(焦虑—抗拒性依恋)
(4)婴幼儿依恋影响因素
稳定的照看者‚抚养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③儿童的特点④家庭因素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的含义2.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3.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4.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1)帕顿的研究
帕顿提出了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依次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2)庞丽娟的研究
庞丽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5.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幼儿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四)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五)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换位思考问题(2)移情的作用(3)父母抚养方式(4)不同文化的影响
(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2.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分类:言语性攻击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可接受攻击和不可接受的攻击等。
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儿童的教养环境(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4)经验积累与强化
4.抑制儿童攻击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