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考生在备考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题型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认真阅读了材料,却难以准确提炼要点,得分总是不尽如人意。其实,这是因为申论归纳概括题型出现了新趋势,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口语化、现状与做法混淆、主体不一致等问题,让考生在答题时倍感棘手。不过别担心,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应对这些新趋势的技巧。
预约提醒>>公务员报名提醒
一、材料口语化概括
申论材料中,案例型和观点型材料居多,且常以口语化表达为主,考生难以直接摘抄,需将其转化为书面化表达。这要求考生在日常做题和热点学习中积累高档词汇,并灵活运用到归纳概括中。具体示例如下:
基础设施类:若材料中出现“道路、垃圾桶、房屋、马路”等词汇,可统一概括为“基础设施”。
就业创业或产业发展类:当材料中出现“种植农作物、开工厂、办民宿”等表述时,可概括为“就业创业”或“产业发展”。
工作人员队伍结构类:材料中出现“工作人员年龄大、工资待遇低、工作忙”等内容时,可概括为“工作人员队伍结构”。
二、现状转换概括
在归纳概括题型中,题干多要求概括“做法”,但材料中常出现“现状”描述。此时,考生需在“现状描述”前添加动词,将其转化为“做法”。例如,材料中提到“目前,国际秀场已竣工,即将迎来‘首秀’”,可转化为“建设国际秀场”。
三、主体转换概括
在归纳概括“做法”时,还可能出现题干要求概括 A 的做法,而材料中给出的是 B 的做法的情况。若考生不仔细阅读,容易遗漏要点。应对方法是:先仔细阅读 B 做法的句子,再找出其中隐含的 A 做法内容,最后规范表述在答案中。例如,材料中“22 岁的小温大学毕业后到社区工作,听完老马的宣讲后,坚持来‘老马工作室’实习”,该句体现的是小温的做法,但题干要求找老马的做法,通过分析可知与老马有关的内容是“听完老马的宣讲后”,可转化为老马的做法“开展宣讲活动”。
掌握申论归纳概括题型的新趋势与应对技巧,是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备考过程中,大家要不断积累高档词汇,提升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灵活运用所学技巧。相信通过努力,大家一定能够在申论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实现自己的公务员梦想。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迎接考试的挑战!
大家可以关注优路教育-省级公务员招录频道页,获取更多有关公务员考试的重要信息。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