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论考试中,文章写作向来是令众多考生头疼的“硬骨头”。其严谨的论证、丰富的内容以及规范的语言要求,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论据素材的积累,更是成为横亘在考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名人故事、社会热点、寓言短篇等素材的储备,不仅需要考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还需对各类信息有敏锐的捕捉能力。那么,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考生该如何科学合理地扩充素材储备,让申论文章既言之有物又彰显家国情怀呢?答案就是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预约提醒>>公务员报名提醒
申论考试围绕社会热点和公共政策展开,其文字材料也多源于相关新闻报道、学术理论及调查研究。申论文章作为基于材料进行论证的文体,理应凸显社会热点与公共政策的特质。同时,作为公职类考试,要求考生了解国情、把握社会现状,且多数申论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因此,联系社会现实是扩充论证素材、体现家国情怀的关键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敏锐把握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广泛存在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公共性。在申论论证中体现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把握,能展现我们对社会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力,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以论证“创新力是第一生产力”为例,我们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剖析不同领域缺乏创新的表现。在经济领域,制造业体系单一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附加值低,这导致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领域,社会治理理念落后,管理型政府的思路尚未完全转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影响政府公信力和社会治理效能;在文化领域,文化作品创意匮乏,抄袭现象严重,这不仅损害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这些不同领域问题的阐述,能充分体现我们对当前国情社情的深刻把握,展现广阔的眼界和见识。
广泛涉猎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是当前发生的、引发广泛关注的具体事件,相较于社会问题更为具体和微观。然而,一个新闻事件之所以能成为典型,正是因为它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引发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
比如“某某事件”,它暴露出学术造假这一严重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术的公正性和严肃性,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小*月事件”反映出社会冷漠现象,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重庆公交车事故”凸显了公共安全问题,提醒我们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铁霸座男”事件则反映出部分人缺乏社会规则意识,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文明。关注这些热点新闻,体现了考生关注当下社会、观察社会现象、融入社会生活的意识和态度,这是公职人员必备的品质。
在申论作文写作中,“结合社会实际”这一要求绝不能被忽视,而应被考生高度重视并切实贯彻到论证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我们才能避免文章空泛宏观、理论性过强的问题,使文章更加“接地气”“有血有肉”。通过敏锐把握社会问题和广泛涉猎热点新闻,考生能够丰富论证素材,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展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家国情怀。如此,方能在申论考试中脱颖而出,为未来的公职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家可以关注优路教育-省级公务员招录频道页,获取更多有关公务员考试的重要信息。
推荐